6月3日端午丨老底子杭州这些民俗,你还记得几条...

端午,是夏历五月初五,又称重五。古人有个习惯,喜欢把月和日的数字重复的这一天作为节日。正月初一是过年,自不必说;二月二是龙抬头节;三月三是上巳节;六月六是天贶节;七月七是七夕;九月九是重阳节。这些重日的节日中间,端午节则是被人们特别看重的。

端午节起源

关于端午节的起源,历来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,学者们加以归纳,少说也有十种不同说法。如今人们都说那是纪念屈原,这也只不过是其中一说而已。一般则认为,端午节正值季节转换,虫毒蠢动,疫病滋生,古人试图用种种巫术行为去禳解它,辟邪逐疫,以祈求这一年里的平安。这大概是后世端午节许多风俗习惯的原始意义吧。

broken image

杭州端午节风俗

老杭州人过端午节也有很多习俗,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艾草、吃五黄、挂香袋、赛龙舟,还有便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粽子。

“闹龙舟”

broken image

“闹龙舟”盛会是杭州西溪湿地传统的端午节民俗活动,源于明朝,至今已有500年历史因为西溪溪流狭窄,赛龙舟人群众多与普通龙舟赛有所不同,五常赛龙舟更注重划船技巧与闹龙舟的氛围,这一带的居民也常常把“赛龙舟”一说改成“闹龙舟”。每逢端午节,上万观众在两岸摇旗呐喊,热闹非凡。

吃粽子

broken image

端午节吃粽子,是现在大多数人仅存的比较了解的一个端午习俗。最早是为了纪念屈原,慢慢的,粽子逐渐演变成一种深受大众喜欢的美食。刚踏入农历的五月,杭州一些百姓就开始浸糯米了,紧接着是洗粽叶、包粽子。老杭州人自己裹的粽子馅料品种一般都十分传统纯正,豆沙、鲜肉、火腿、蛋黄,差不多就不会再出现其他种类的馅料。

端午节与白蛇传

对于杭州人来说,端午节还有一些只属于他们的独特风俗,那就是人们总要在这一天游雷峰塔和观赏戏曲《白蛇传》的演出。
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
白蛇传年画

白蛇传,是汉族四大传说之一。白蛇传传说一开始就和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可以说是一则在西湖边上土生土长起来的口头文学佳作。《西湖游览志》《滴波小志》《湖蠕杂记》这些地方性文献告诉我们,有关白蛇传的故事早在宋代的杭城就已广为流传。话本《西湖三塔记》和拟话本小说《警世通言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》,是俗文艺领域里有关白蛇传传说最早成型的两个重要文本,说的则是发生在西湖边的动人故事。

此后,口头讲述的白蛇传传说和戏曲曲艺搬演的白蛇传不断相互影响,蓬勃发展,对于杭城百姓来说,更是妇孺皆知,家喻户晓。人们同情白娘子,痛恨法海。到了端午节,许多人便要到雷峰塔去凭吊一番。传说里说到,白娘子是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面的,这当然是个幻想性的情节,纯属虚构。不过在当年,却确有不少人居然深信不疑。他们希望雷峰塔早些倒掉,好让善良的白娘子能够脱离苦海。于是在一度便有了一种奇怪的风俗,人们游玩雷峰塔的时候,都会顺手挖一块塔砖带回去。不过也有人说,这和当年的迷信有关,一度风传,雷峰塔砖可以“避邪宜男”,而塔土又可以“护蚕”,于是更加怂恿了许多人去挖砖取土,以至于此风愈演愈烈,终于在1924年的某一天,雷峰塔真的无法承受,轰然倒坍。当年,鲁迅曾经为此写过一篇杂文,题为《论雷峰塔的倒掉》,发表在《语丝》周刊上。鲁迅借题发挥,以为这是大快人心的事,我们也可以理解。不过这么一来,倒也没有人再会在端午节去挖雷峰塔的塔砖了。直到如今雷峰塔重建,西湖又有了一个景观,这是后话。


十分有趣的是,杭州人还很喜欢吃虾蟆。特别是在端午节这天,总要弄些癞蛤蟆来给孩子们吃。其实,越人吃虾蟆.古籍早有记载。只是后来的人们却又把这种饮食习俗和白蛇传传说扯在了一起。传说当年癞蛤蟆和白蛇争吃许仙吐出来的汤团,被白蛇抢去了,于是白蛇成了仙。癞蛤蟆变作法海和尚要报复,才引出后面的故事。杭州人打抱不平,普遍同情白娘子,痛恨法海,所以就去捉癞蛤蟆来,斩头剥皮,吃它的肉。这个传说并非杭州人为什么喜欢虾蟆的科学解释,只是一种附会而已,不过由此传达出来的民众情感,却是值得珍惜的。


当年,杭城的大小剧团戏班,还有在端午节上演《白蛇传》的习俗。人们虽然都已经十分熟悉这部戏的全部情节,却依旧会兴致勃勃地赶去观赏,这也成了一种习惯。倘若端午不看《白蛇传》,反倒会觉得有一件事还没有做似的,你说怪不怪?风俗习惯,有时候确实是很难说清它的理由的。